阅读更多>>

特斯拉大规模地将AI融入世界

发布:来美利科技   时间:2025-09-02



“特斯拉“宏图计划4”发布:大规模地将AI融入物理世界”


(信息来源:互联网综合资讯)


【特斯拉“宏图计划4”发布:大规模地将AI融入物理世界,实现一个“可持续富足”的社会】


特斯拉的最新蓝图将其战略重心从电动汽车全面转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旨在通过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富足”的社会愿景。

该计划提出五大原则,强调无限增长与技术创新,宣告公司进入新的增长期。但批评者指责其仅为“AI空谈”,掩盖了特斯拉在销量下滑和前序计划未完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另据媒体报道:关于人工智能(AI)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科技界的两位领军人物给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边,马斯克畅想一个机器人包揽所有工作的世界,人类只需享受生活,甚至可以领取政府发的“全民基本收入”。而另一边,被誉为AI时代“军火商”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却认为,AI的普及不但不会让我们清闲下来,反而会让我们比现在更忙。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哪一个更接近现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听听黄仁勋的逻辑。



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公司,正是当前这波AI浪潮的核心驱动力。全球绝大多数用于训练AI模型的先进芯片都出自他手。因此,当他谈论AI的未来时,绝非空想,而是基于对技术最前沿的洞察。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AI和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世界时,黄仁勋首先描绘了一幅机器人无处不在的图景:“未来,一切能动的东西都将是机器人化的。”他举例说,医院里会有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工厂里有机器人组装产品,农田里有机器人从事耕作。这是一个生产力即将被极大解放的时代。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效率如此之高,我们是否可以像许多人期待的那样,迎来“四天工作制”,享受更多的闲暇时光?

黄仁勋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恐怕得说,未来我们会比现在更忙。”



这个答案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就像洗衣机的发明节省了手洗衣物的时间一样,AI作为一种更强大的效率工具,理应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喝咖啡才对。为什么反而会更忙呢?

黄仁勋解释了这背后的核心逻辑:生产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从而催生出远比以往更多的新想法和新任务。

他打了个比方:“我总是在等着手头的工作完成,因为我的脑子里总有更多的想法等着去实现。” 这句话点破了关键。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永远不缺“想法”,缺的是实现这些想法的能力和资源。

AI的出现,恰恰是把过去许多因为耗时太长、成本太高、技术太复杂而无法企及的想法,拉到了“可行”的范围内。



当一项任务从需要一年时间缩短到只需要一天,我们通常的选择不是休息364天,而是思考“接下来我还能用这项技术再做点什么?” 于是,新的需求、新的项目、新的产业就被创造出来了。这些新事物会迅速填满我们因效率提升而“节省”出来的时间,甚至会占用更多的时间。

当然,黄仁勋并非一个鼓吹无休止工作的“狂人”。他也表示,自己同样期盼四天工作制的到来,并且坚信AI和自动化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他将此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工作制度本就是不断演变的,我们从每周工作七天,进步到了现在的五天。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社会行为的改变。

他认为,AI驱动的经济增长是确定无疑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旧的岗位会消失,但更多闻所未闻的新岗位将被创造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一个现存的岗位都会被AI所改变。经济的蛋糕做大了,社会完全有可能通过调整分配方式和工作制度,让人们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享受更多的闲暇。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黄仁勋与马斯克观点的根本区别。黄仁勋的视角,更贴近一个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思考方式: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在于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经济增长。

而马斯克所描绘的“全民躺平”图景,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它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分配体系进行彻底的重构。

黄仁勋作为技术提供者,他卖的是未来的生产力工具。从他的角度看,这个工具的使命,就是激发我们去攀登更高、更具挑战性的山峰,而不是让我们躺在山脚下休息。

(信源:Matt Novak 发在 Gizmodo 上的报道)


(2025年 9月 2日)


【编者声明:上述信息来自互联网,与本网站观点无关。我们编发该信息只为向网友提供更多参考资讯,不代表我们赞同或否定该信息】



(郑重提示:本网页有些图片来自互联网,原作者不详,版权未知,此处仅做参考使用。如侵权请告知,我网立刻删除并致以真挚歉意)


来美利(LML)科技

官方网址:www.ma598.com

企业邮箱:leocworld@163.com

企业微信:machen725

企业 Q Q:346999972

官方微博:红石情报总局

京ICP备:20230018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4237号

北京来美利科技中心 创建运营

LML Technology Centers All Rights Reserved
来美利科技 版权所有